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2014年企業最愛大學生

2014年企業最愛大學生排名

在台灣,我們不太思考「什麼是該學的」,只在乎「什麼是會考的」

   
(編註:本文是謝宇程在TEDxNTUT演講的重點記錄,影片連結
過去二十多年來,教育界有許多改變,但少有改變的一件事是,我們一直在教改。
教改了這麼多年,我們對教育有比較放心、滿意、樂觀嗎?如果沒有,原因是什麼呢?有人說問題出在教育部長,有些人要總統負責,有人責怪老師和學校。但是,有沒有一些因素,是我們都忽略的呢?我從高中到大學的經歷,也許可以作為一個案例,和大家分享。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在高一升高二的分類組,可能是人生第一個重要的選擇。當時,我心裡希望選一類,因為我對語言有些擅長,也對社會和人群好奇。我去書店或圖書館,一向直直走向人文社會書區。但我父母希望我讀三類,日後當醫生。我們吵了一架之後,三加一除以二,我讀了二類。我認為少讀一科生物,也是我的協商成果,還有些高興。當時並不知道這個決定,對我自己有什麼樣長遠的影響。
高中在用功讀書當中過去了,直到聯考完,得到不錯的成績,才開始認真想大學和未來的事情。我突然發現,我看完工程類的科系,看到它們的課程,我一點也不好奇,也不想當工程師,這下子才發現誤會大了。
在所有二類組可以選的科系之中,我發現工商管理系的課程,我相對不排斥。並且,如果日後成為成功企業家,例如林百里、張忠謀,似乎也對社會很有貢獻。進了這個科系之後,才再次發現,其實課程也無法讓我感興趣;林百里、張忠謀等企業家,也沒有讀過管理科系。我又誤會了。
張忠謀,國內極受尊敬的企業家,曾經是我的標竿。 但,張忠謀如何成為成功企業家,他的路我如何學, 能不能學,這些問題,我卻沒有好好想/Photo Credit:Wikimedia Commons
因為對工商管理系的課程、商管財金類書籍、財經報章雜誌都打不起興致,我不希望自己日後的工作,又沒興趣又不擅長,於是我開始找第二把刷子。當時政府在提倡生物科技,看來日後有前景,加上我小時候在祖母家院子裡種花拔草頗有美好回憶,於是我選擇申請雙修植物系。
申請上植物系之後,讀了兩年,再次意識到,植物系所學的,並不是種花栽樹。那時,所有研究的重點都是細胞中的DNA,所以最重要的科目是生物化學,其中有許多要背誦記憶的專有名詞,還有無盡的實驗。這樣的學習內容,若反映了日後的職涯,那也不是我想要的,我發現自己再次誤會了。
我要在一個不喜歡、也不擅長的領域繼續待下去嗎?日後要和其他喜歡又擅長這個領域的人競爭,我有可能卓越出色嗎?最後我仍然選擇,要回到自己比較關切的領域,也就是社會和人的課題。於是我在大學畢業後,再學習政策領域,成為政策分析人員。
在高中和大學所學的數學、自然、商管,對我後來的幫助頗為有限,而我後來需要用的知識和能力,都在我24歲之後從頭學起。從後見之明來看,這樣使用時間的方式不太明智,我也浪費了頗多學習資源,我在植物系、工管系的學習機會,也許給另一個人會更適合。
這該怪誰呢?該怪教育部長嗎?我選志願,是他建議、或他規定的嗎?我發現,應該檢討的,至少有一個就是我自己。我用輕忽的態度,來看待這些對我生涯影響重大的選擇。
而我,也許不是少見的個案。在台灣,有不少家庭和學生,在選擇生涯目標時抱持輕忽的態度,認為少數的職業,例如醫生或律師,是最好的職業。適合每個人而且要優先爭取。在選擇學校科系時抱持輕忽的態度,認為讀某些學校科系就代表必然的成功,某些學校科系畢業的人日後會比較失敗。我們比較少思考「什麼是該學的?」,比較常思考「什麼是會考的?」、「學什麼有助於我的名次和升學競爭?」
這樣的學習模式所培養的孩子,長大之後,造就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又得到了什麼樣的生活呢?和我同輩上下五年的朋友,許多人過去和我一樣努力拼升學和成績,現在的工作環境卻是長時間加班,薪水不成長甚至倒退。這樣的學習方式,我們要繼續維持下去嗎?
有人(包括我自己)問過我,會不會這樣的情況已經改善很多了?從很多的資料和訪談中,我發現中學以上的學習模式,整體而言改善有限。就在2013年11月底,有一位台大的學弟,進入一個不合適他的科系,他成績很差,想要休學重考;在和媽媽激烈爭吵後,跑到高樓上跳下來,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我認識另一個學弟,他是一個非常聰明、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他「誤打誤撞」進入了會計系,在會計系的重要科目中,他的創造天分沒有辦法運用,反而對他的學習有礙。他的成績非常不理想,差到無法申請轉系,他對自己非常沮喪,甚至最後要吃藥物來維持生活。幾個月前,他休學當兵了。
這幾年比較常見的,並不是家長和學生拿回他們自主規劃的權力,反而是更高程度的放棄。舉一個統計數字來說,在過去10年之間,台灣補習班的數量,成長了兩倍以上。我們不能說補習都是壞的、百害無一利,但是不能否認,更多學生,花更多時間在補習班,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下課之後,更多的時間用在重複白天學過的東西,而且更少為自己安排和選擇、更少參加社團練習溝通與合作、更少時間運動,也更少時間讀課外書。
教改,該由誰改?我們希望教育現況有所改善,要從誰開始?若父母和學生,繼續輕忽他們選擇的責任和權力,跟隨社會上來路不明的說法、盲從2、30年來「大家都這樣」的風氣,許多學生就可能在大學讀完時後悔,在研究所讀完時才發現人生走錯了路。
如果父母和學生,判斷和選擇的方式沒有改變,教育不太可能改善。如果我們繼續花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在教育上,只是為了盲目地、不顧學生特質與世界實況,將擠入某個學歷窄門視為教育目標;所有的升學制度改變,很有可能只是讓教育換一種方式被扭曲。父母和學生,看起來沒有權力和責任,其實大權在握、責任重大,因為每個人的生涯,說到底還是由自己決定的。
其實,我們對生活的許多層面,都很主動、積極、慎重地判斷和選擇。我們與朋友選一個地方聚餐前,常常花不少時間讀食記挑餐廳。在外出旅遊前,往往花很多力氣調查哪裡好玩、該吃什麼、景點怎麼去…。我們的學習如何安排與選擇,和一餐飯、一次旅行相比,重要多少倍?我們有沒有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規劃與判斷?
對我們的上一代而言,在他們成長的30年前,要說自主規劃,可能太奢侈了。在那個時候,大部分人是農民或工人,能成為醫生或法官,也許真的是少數人的幸運。那時候資訊不發達,各種領域的發展和變化,一般人很難掌握。當時也沒有網路科技,一切的知識,都在少數大學圍牆之中,不進去,就得不到。
但時代硬生生就是改變了。
現代社會更加多元。當我們提到社會的英雄、「台灣之光」,我們比較少聯想到台大法律系畢業的高官;我們比較常想到廚師(如阿基師)、作詞人(如方文山)、設計師(如蕭青陽)、運動員(如陳彥博)、藝術家(如楊惠珊),或是導演(如李安)。
台灣社會的英雄…有哪一位是靠學歷證明他們的價值?/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CC BY SA 2.0
現在,也有豐富的資訊例如節目、雜誌、書籍、網路文章,告訴我們各種領域的實況,以及未來的展望、變遷、挑戰與機會。在WikiUrSchoolInnovation Open House等網站中,則集結了許多人的學習經歷。幫助家長和學生更了解學校與科系,做出更好的選擇。課程與知識,也不再鎖在校園之中,CourseraEdx等網站,中全世界最好的大學,把他們最優秀的教授、最精采的課程,分享給世界所有人。
因為少子化,再過幾年,不再是學校選學生,而是學生選學校。現在每年,大學錄取總額是33萬人,但在87年,全國新生兒只有27萬,即使全部出生人數都讀大學,還填不滿各校的學生招收量。
選擇自己的路,不再只是「應該」,很快將會是「必需」。大考中心已經決定,到民國110年的時候,將完全取消指考,升學只能經由推薦甄選。到時候,學生不能等考完試,再拿成績去碰運氣;每個學生都要回答自己、回答家長、回答面試教授,他為什麼要讀這個科系?而他又做好了什麼準備?
在這個新的環境之中,我們看待教育歷程中的選擇,顯然該有新的心態、新的作法。
過去流行的一句話是:「學以致用」——先不管為什麼要學,學到了某種知識與能力後,想辦法用在職業上就對了。未來,可能更合適的模式是「用以致學」——你先思考要走向什麼樣的未來,又需要用到什麼樣的知識與能力,然後想辦法去學習它。
我們想像教育的樣貌,不必再將它比喻為一場競爭。如果最後,事實上是,大家要走不同的路,我們各從事不同的事業,又哪來那麼多的競爭呢?何必和班上同學計較排名呢?在學校中的同學,應該是陪伴彼此探索世界的同伴;學校的功能,應該是個探索的基地,讓學生飛向廣闊的天際,而不是驅策學生在一條跑道盲目前行。
我們學習的內容,也不必再依賴教科書來限定。我們早就體會到,教科書外的知識能力不見得不重要;教科書內的,也不見得是人生錦囊。我們應該儘早讓學生瞭解知識的浩瀚無邊,透過網路、圖書館,讓學生在其中悠遊,挑選他們想學和需要學的內容。
老師和學校,用一樣的教材、一樣的內容、一樣的進度,來教每一個學生,這樣的模式,也該停留在過去。我們要期待的是,教師和學校,視學生的特性,協助他們發展出獨一無二的自己、最適合他們的未來。工業化、生產線,大量生產同規格、同性質商品,不再適合未來的教育。大量生產的物品,勢必價格低廉;未來的教育,需要的老師是「藝術家」——讓不同的石塊,被刻成獨一無二的雕像。
老師和學校,也該用不同的方式,來定義與衡量教育的成效。畢業生的升學率、考上某學校某科系的名額,並不是學校的首要目標;教出多少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教出多少幸福快樂的人、教出多少樂在工作的人、教出多少有自信心的人,這些指標更為重要。
這些目標多久後會發生?不一定,這是個互相影響的過程。如果家長和學生,催促學校和老師走向這個方向,而學校和老師又鼓勵家長和學生,這樣的理念將比較快成為現實。如果其中任何一方抗拒、排斥變化,要推動改變都將困難重重。
因為我希望這樣的改變更快實現,我寫了一本書,《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並且在我的網誌「學與業小棧」中,持續探討,如何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教育。甘地說,「如果我們希望某個改變發生,就要由自己開始實踐這個改變。」我期待家長和學生也明白,若希望看到更好的教育環境,自己就不能靜靜等待,或停留在指責抱怨。因為,真正做出決定的,到最後,仍是家長和學生;我們都要明白:教改,不能只叫別人改。
本文獲得作者授權刊登,文章來源:學與業小棧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CC BY SA 3.0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Tuition and Expenses

Tuition and Expenses.   $40000/$60000

We understand that a private college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undertaking for any family, and our goal is to make sure it remains manageable for you. To that end, we offer need-based aid and financing plans for families at all income levels—in fact, approximately 70 percent of Harvard students receive some form of financial aid.

This fact sheet outlines the full cost of a Harvard education, before accounting for financial aid or other awards. If you are eligible for aid, you may also receive an additional standard allowance for travel and personal expenses.

Cost Attendance

2013-2014
2012-2013
Tuition$38,891$37,576
Health Services Fee$958$930
Student Services Fee$2,443$2,360
Room$8,667$8,366
Board$5,448$5,264
Subtotal—billed costs$56,407$54,496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是校歌,不是地下校歌


2009-10-12


》 台大地下校歌

|關鍵字: | October 12, 2009
累積瀏覽次數: 166163 | 今日瀏覽次數: 19 | 最近被瀏覽時間: 10.01.2014 - 02:13

http://gallery.lib.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09/10/gal_084_00b.jpg
圖片中的對白,希望謔而不虐。讓我們一起聽聽台大地下校歌《望春風》的由來。
************************************************************** ***
不要懷疑,《望春風》就是那首原汁原味的台灣歌謠,由李臨秋填詞、鄧雨賢譜曲。先來品味一下這首1933年創作的歌詞:
  望春風
  Wang Chun Feng (Looking Forward to Spring)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
  Alone at night sitting by the lamp, I feel the breeze caressing my face

  十七八歲未出嫁,當(音燈)著少年家
  Unmarried in my youthful prime I picture a handsome lad

  果然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
  With features comely and refined; I wonder about his family

  想要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I’m afraid to ask, while my heart cries out with passion

  想要郎君作尪婿,意愛在心裡
  But the eager desire to marry you I bury deep in my heart

  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Oh come to me soon, for youth will never wait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
  Someone is approaching, I open the door to see

  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風騙不知
  The moon smirking at my folly; ‘twas only the stirring breeze.

以1988年畢業的我們而言,並沒有普遍認知台大地下校歌是《望春風》;但是,1979年畢業的學長姐,在出社會的工作場域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台大校園有這麼一個傳統,校歌就是《望春風》,而不是1968年文學院院長沈剛伯教授填詞、漢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博士譜曲、傳唱至今的那首校歌。
但是學長姐也說不清楚,地下校歌為何選唱《望春風》呢?台灣歌謠這麼多,客家歌謠、原住民歌謠也很優美?為什麼就它雀屏中選呢?
於是有人推測,或許是台灣政治曾經走過高壓統治,年輕人在校園裡志氣抑鬱難伸,於是只能暗地裡期待能有一股清風、春風吧?
但是《望春風》,讀讀它的歌詞,分明就是一首描繪少女情竇初開的情歌,真有這麼高深的隱喻在裡頭嗎?
閱讀之前一篇部落格短文<台大校歌沿革篇>,提到1947年先有一曲台大校歌,但是同學們認為過於深奧,1952年建議學校另譜新詞新曲,直到1968年才有新校歌的發表。或許在這段時間內,同學們聚會就是唱著《望春風》吧!
有天,校史館訪問到1964年畢業的數學系楊維哲教授,我們也問他這個問題。楊教授則是去推敲他們那個時代的心境,給了我們一個他的解釋:他們那個世代,是遲遲到了念大學才開始接觸異性;因為過去初中、高中都是男女分校念書。《望春風》這首歌很優美,當時也很流行,曲調也很簡單,即使外省同學不會唱,也會跟著哼。當時台大校園還是男同學比較多,可能男生調皮,喜歡唱這個歌逗弄女同學,反正校園內也沒有校歌,大家就常常唱著《望春風》;會不會因此而約定俗成,變成了台大地下校歌。
我們現在認為《望春風》作為台大地下校歌,或許每個世代的台大人會有不同的理由去接受這個現象;無論如何,海外的台大校友會聚會,最後壓軸節目如果是「唱校歌」,通常樂聲揚起,大家心連心、張開大口吟唱的,不是「臺大的環境鬱鬱蔥蔥……」,而是「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
【校史館/張安明】
附註‧本文置頂那張翻拍自67學年度畢業紀念冊的照片,學姐坐在男13舍前的石凳上,與《望春風》的無厘頭連結,請閱讀「校史館工作日誌:學長來踢館」。

6 Comments » *

  1. 關於這篇日誌,感謝校友合唱團提供訊息:在第66期(2009.10.22)的台大校友雙月刊,呂勝雄學長(台大合唱團第一任團長,1966森林系畢)的一篇文章〈重返杜鵑花城〉文中提到台大合唱團於1965年5月第一次公演時,就是以「望春風」代替校歌當作壓軸曲目。這也促使學長們提筆報告校方,他們想對校外徵求校歌詞譜。【其實,在1953年4月的行政會議上,已經有更資深的學長提過類似的提案,擬請校方制定校歌新詞新譜,以取代1947年的那首不容易歌唱的舊校歌。】
    校史館透過校友雙月刊社,再次請教呂學長有關校園習唱「望春風」的淵源,呂學長說:「……從台大早期友愛合唱團及純誼合唱團時代的音樂會,因無校歌,故即興以望春風來唱,久而久之,大家就這樣默認,直到校歌誕生前,都無人異議。」【註‧呂學長文中提到,台大合唱團是整合多個校內合唱團而來:純誼合唱團、工學院合唱團、僑生合唱團、法學院合唱團、醫學院杏林合唱團等等。】
    但許多人更想問的是:為什麼是「望春風」雀屏中選地下校歌,而不是其他的歌謠呢?此外,也有校友提出疑問,所謂望春風是地下校歌的傳奇,是僅在合唱團或是音樂性社團圈的共識?還是某段時期校園內共同的認知?看來,這不是件簡單的問題;或許很難有標準答案。
    Comment by NTU_HistoryGallery — 2009-11-9 @ 7:36 pm
  2. 「望春風」作詞者李臨秋的靈感取材來自「西廂記」,作曲者鄧雨賢則是以中國五聲音階的特色創作。所以,「望春風」確實是在藝術基礎上,能夠反映中華文化與情感、深具婉約派傳統的好歌。
    Comment by 統雄1977 — 2009-11-11 @ 3:04 pm
  3. 在1979商學系林莉學姐的人氣部落格《四年級部落格》,因本篇日誌而起熱烈探討台大地下校歌?望春風?等等問題,還有林莉學姐另一種觀點,很值得大家前往閱讀:台大地下校歌
    Comment by NTU_HistoryGallery — 2009-11-19 @ 10:07 pm
  4. 校史館感謝《校友雙月刊》編輯林秀美小姐大力協助,幫忙探索<望春風>與臺大的情緣。目前挖掘出來的故事,都是與合唱團體有密不可分的牽絆。現在讓我們細細品嘗醫學系1965年畢業,也是台大交響樂團團友的莊伯祥學長(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他的望春風故事:(校史館真希望能獲得莊學長的望春風變奏曲。)
    *************************************** ***
    [台大校友雙月刊社] 林主編:
    ……[前略]
    我對該曲被傳唱的源起沒有研究,但對它被當校歌完全不感意外。我認為該曲有幾個特點:
    (1) 旋律簡單、動人
    (2) 歌詞生動、幽默,而且“很台”!
    (3) 流傳最廣──應是台灣人最熟悉的一首。

    三十幾年前我參加美東一個醫師團赴中國作醫學交流,其中一位團員就是臺大合唱團團員。第一天早上就在西湖前教我們這曲,一路上成為團歌,最後在拉薩的歡送會,全團就是以這首歌回敬他們!
    我在國外幾十年,想念台灣時,會尋求台灣的旋律,這首歌第一次出現在我腦中。幾年後,1965班畢業25年北美NTUH校友會由我同學朱真一在St Louis主辦,他要我幫忙,我就把它的變奏曲整理起來,獻給我班上同學。
    台灣最偉大的作曲家蕭泰然也寫過它的變奏曲。此外一定還有其他人,輪不到我這位amateur!!
    敬祝安康!
    莊伯祥
    2009.11.18.

    Comment by NTU_HistoryGallery — 2009-12-4 @ 1:52 pm
  5. 2010.4.30.農學院生機系退休的賈精石學長帶來兩位台大校友參觀校史館,一是獸醫系、一是地理系大氣組畢業,一人畢業於1969,一人畢業於1973。
    這時聊到台大地下校歌為望春風一事,其中一位學長是登山社的社員,與音樂性社團無任何淵源,他說以前在台大念書時,的確有把望春風視同學校校歌對待的傳統。

    Comment by NTU_HistoryGallery — 2010-05-4 @ 8:20 pm
  6. 第一次看到望春風的英文歌詞,讀來其實還蠻優美,可惜不知道該怎麼配著曲調唱。
    Comment by PTT — 2010-11-17 @ 10:37 pm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

 
 
臺大校史館部落格公約
* 如有謾罵、不雅、不實、侵害隱私或離題過遠的留言,校史館得刪除之。

"等到有一天" 你或許沒有機會/作者:孫越


http://life.com.tw/index.php?act=view&news_no=10956 
在今天,我們的房子越來越大,但是家庭越來越小。

生活越來越方便,但是時間卻越來越少。

我們的學位越來越高,常識卻越來越少。

知識越來越多,判斷力卻越來越差。

我們有更多的專家,但是也有更多的問題。

醫藥越來越好,但健康越來越少。

我們花費太多,歡笑太少。

車開得太快,火氣上來也更快。

睡得太晚,閱讀太少,電視看得太多,而且禱告太少。

我們所擁有的資產倍增,但是價值卻遞減。

我們說得太多,但是愛心太少,且謊話連篇。

我們學習如何經營生活,但沒有建造生命。

我們在生命中加增歲月,卻沒有在歲月中增長生命。

我們有越來越高的建築,但也有越來越低的 EQ。

有更寬廣的高速公路,但有更狹窄的視野。

我們花費得更多,但擁有的更少。

我們買得更多,但享受得更少。

我們可以登陸月球回來。但是卻無法拜訪對街的鄰居。

我們可以征服外太空。但是卻無法掌控內心世界。

我們可以分裂原子核,但是卻無法挪去心中的偏見。

我們更多書寫,卻更少學習。

更多計畫,卻更少成就。

我們學會忙碌,但學不會等候。

我們的收入更高了,但道德更低了。

我們生產更多電腦,掌握更多資訊,

複製更多拷貝,但我們的溝通卻更貧乏。

我們的數量提高了,品質卻降低了

這是快速食品充斥卻消化不良的時代。

高大的身軀與低劣的性格並存的時代。

更多休閒卻更少歡樂。

更多食物卻更少營養。

更多雙收入家庭,但更高的離婚率。

更多千萬豪宅,但 卻更多破碎的家庭。

我建議,在今天這樣的世代,

你不要保留任何事情到特殊的場合才做,

因為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殊場合。

勤加閱讀,追求知識,

坐在你家的前廊上欣賞自然美景,

無需汲汲營營於生活需要。

多花時間與家人及好友在一起,

享受喜歡的食物,

到你喜愛的地方去遊覽。

生命不只是為了存活,

而是一連串愉快事件組成的的鏈條。

將你的水晶高腳杯拿出來,

不要將妳最好的香水存起來,

任何時候你想要用的時候就用它吧。

把「有一天」「將來的某一天」

從你的字典中刪除。

現在就去寫那一封

你曾經想過要等到「有一天」才來寫的信。

讓我們現在就告訴我們的家人我們多愛他們。

不要將會帶給你歡笑及喜樂的任何事情拖延到未來。

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都是特別的,

而且你不知道那是否是你的最後一刻。

如果你太忙以致於無法將這封信傳給你所愛的人,

你告訴自己說,「等到有一天」我再傳。

那 請你相信我"等到有一天" 你或許沒有機會傳了。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久坐翹腳熬夜!10大致病惡習 台灣年輕人樣樣高居榜首

  • 久坐翹腳熬夜!10大致病惡習 台灣年輕人樣樣高居榜首

  • NOWnews-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久坐、不愛喝水、熬夜,10大致病壞習慣,你中了幾個?根據今(28)天公布一項最新「國人生活習慣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以20至29歲的年輕人,生活習慣最不好,位居各項生活壞習慣人數的榜首;惡習中又以72%民眾經常久坐不動,體能下降,醫師警告,長期沒用到肌肉、關節,老的快,有較高風險會失能。
這項「國人生活習慣大調查」由《健康兩點靈》雜誌進行,於今年10月間針對全台1092位、15歲以上民眾電話訪問。調查發現,國人「健康10惡」排行榜,生活小惡習由「經常久坐或久站」的72%奪下榜首。
其次則依序為:「每天喝水不足1000cc(33%)」、「睡覺時習慣將手機放在枕頭旁邊(33%)」、「完全不運動(30%)」、「常低頭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3C產品(30%)」、「每天至少喝一杯以上含糖飲料(30%)」、「經常翹腳(30%)」、「每周有二天以上吃高熱量食物(25%)」、「睡前躺在床上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24%)」以及「每天睡覺都不足6小時(21%)」。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顯示,20至29歲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最不好,位居各項生活壞習慣人數的榜首。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這些生活小惡習,會不知不覺地啃蝕健康,如果持續不改善的話,很快地40、50歲時身體健康就會亮紅燈,但大多數人到了40歲才會「有感」,驚覺健康變差了。
陳亮恭指出,72%民眾經常久坐或久站,更有30%的人完全不運動,久坐又不運動,很快就會成為「沙發馬鈴薯」,活動量不大,肌耐力、心肺功能、骨質等會流失,容易有代謝症候群、三高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發生,也因為體能下降,人會老化得更快。
調查發現,30%的台灣人一天喝一杯以上含糖飲料、25%的人一周2天以上吃高熱量食物,都叫醫師非常訝異,尤其,年紀愈輕的人,喝含糖飲料的比例愈高,60%台灣學生每天至少喝一杯含糖飲料,更易肥胖晉升「代謝症候群」候選人;而睡覺把手機放枕頭旁當鬧鐘,也可能因聲響干擾睡眠,甚至有電磁波致癌疑慮。
生活小惡習,建議應盡快改掉!陳亮恭強調,一些常不以為意的生活壞習慣,會成為健康風險,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都發現,如果一個人的健康風險愈多,確實其罹病與死亡風險也較高。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周偉航:10種大學生通病 「空白人」居首

什麼人不重要,做每件事都要投入、專心、用心、努力。



【聯合報╱記者王涵秋/台北報導】2013/10/15

大學生不要當的10種人 製表/王涵秋
大學助理教授周偉航在部落格上列出十種大學生不該成為的人,引起迴響。他說,十種人當中,碰到最多的是「空白人」—書沒讀到、玩沒玩到、朋友沒交到,大學生活一片空白;另一種常見的是「嘴砲人」,一點小事就忙著拍照、上傳臉書「打卡」,說的永遠比做的還多。在輔大、聯合大學、國防大學、台南應用科大、健行科大、育達科大等多校兼課的周偉航,將他教書九年以來,觀察到許多大學生的通病,整理歸納出來,告誡大學生有十種人千萬不要當。這篇文章吸引三萬人按讚,不只網友紛紛轉載,許多學生對號入座,坦承自己確有這類習性。
周偉航說,在他遇過的學生裡,占最多數是「空白人」,老師課堂上講什麼不重要,只要學分拿到就好,就算念完大學四年,也想不起來到底做過哪些事,對未來人生完全沒目標。
周偉航認為,大學可能是人生中最後一段悠閒、高度自由的時期,若不做一些嘗試太過可惜。他經常建議學生多學點東西、壯遊體驗人生,「就算是些鳥事,也比空白好。」
周偉航說,由於通訊軟體、網路發達,很多大學生習慣當「嘴砲人」,旅行、吃飯等大小事,至少花一分鐘拍照、十分鐘上傳臉書加回文討論,過分執著製造話題,卻壓縮了「做正事」的時間。
周偉航說不要做的,還包括只想拿到標準答案的「標準答案人」、只挑有興趣事做的「興趣人」。但也有教師質疑他列出的論點,其實也在給學生標準答案,豈不自打嘴巴成了「標準答案人」?
周偉航回應,他相信有幾萬個「讚」,就代表有幾萬個「幹」,這只是他在大學教學的實戰心得,歡迎學生全盤推翻他的意見,「但請透過實作來推翻我,而不是用嘴砲。」


全文網址: 周偉航:10種大學生通病 「空白人」居首 - 專家名人說 - 校園指南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81164#ixzz2hnKLMY75
Power By udn.com